“研发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霍希云告诉记者,从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到生物医疗材料,再到催化剂材料、陶瓷等多个板块和产品线,国瓷材料都拥有从0到1的研发成果,可以说,公司一直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上。
目前,国瓷材料着力打造了技术创新、质量稳定、国瓷业务系统(CBS)等三大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包括电子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疗材料、新能源材料、精密陶瓷材料和其他材料等六大业务板块。
敢为人先,是国瓷材料在技术创新中最为鲜明的特征。“最为市场熟悉的MLCC就是典型案例。”霍希云介绍,国瓷材料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水热法生产氧化锆和氧化铝纳米粉体的企业。凭借“多层陶瓷电容器用钛酸钡基介电陶瓷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公司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在,国瓷材料是MLCC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高品质产品,来源于高强度的创新研发、高品质的生产管理。国瓷材料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2.6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6.78%,同比增长16.5%,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
小材料有大功效,稳定的质量至关重要。张曦介绍,国瓷材料开启了绿色低碳、智能化制造之路,通过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检测设备,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稳定性。
霍希云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汽车尾气处理领域需要用到一种陶瓷材料——碳化硅蜂窝陶瓷产品。该产品占整车的价值量比例可以说很小,但如果因为这么一个部件不合格导致车辆召回,是整车厂和公司都不可承受的。
创新是企业迭代发展的动力,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国瓷材料以人为本,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成就员工的美好生活。
“东营只是一个地级市,本身人才比较匮乏,我们要吸引优秀人才就要提供全方位的更优条件,给员工营造舒适的工作、居住环境。”霍希云笑着说,公司年初以来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改善食堂和宿舍,让员工吃得更好、住得更舒服。有了更好的环境,大家工作起来更开心,绩效自然高,公司业绩自然蒸蒸日上。
更大范围延揽高端人才,使用“外脑”也是国瓷材料构建创新竞争力的关键。公司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江苏常州设立了研究院,并将研究成果辐射到位于金坛、宜兴、镇江、无锡等地的工厂。公司还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
△ 国瓷材料检测中心
平台优势显著
新产品紧跟新需求
张曦告诉记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瓷材料打破了蜂窝陶瓷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构建了公司成长的第二曲线。
“现在公司进入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平台化运营下发展更快,多项新产品、新增长点蓄势待发。”霍希云表示,催化材料、新能源、口腔、精密陶瓷等业务板块都有新产品即将放量。
霍希云介绍,今年下半年起,公司的尾气处理用碳化硅蜂窝陶瓷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预计碳化硅蜂窝陶瓷产品市场将处于快速增长期,陶瓷基板业务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记者了解到,依托于平台化的积淀和技术优势,国瓷材料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正在进入更多下游应用领域。在陶瓷基板领域,子公司国瓷赛创解决了国内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高强度氧化铝基板、超高导热氮化铝基板等产品的制备技术,助力激光雷达用基板、激光热沉、陶瓷管壳等产品在汽车自动驾驶、工业激光、通讯射频微系统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相关产品均已进入行业头部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并批量销售。
“去年第四季度、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已经显示出,电子材料、生物医疗材料等下游领域的需求持续复苏。”展望下半年市场前景,霍希云表示,随着更多下游应用领域完成了去库存、需求复苏,下游客户补库存、应对新需求的订单会逐渐增多。
霍希云以MLCC为例介绍,2023年公司MLCC介质粉体销量水平相较2022年低迷的市场环境已取得明显提升,预计2024年行业复苏仍将延续。公司的MLCC内外电极浆料已配合客户成功开发,并量产了多种规格型号的高容浆料、车规级专用浆料、射频专用浆料等产品,公司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目前,部分产品在行业头部客户的验证已取得积极进展。
△ 国瓷材料东营生产基地
探索智能制造
业绩增长可期
过去数年,国瓷材料通过“内生+外延”的双轮驱动战略,夯实了公司的技术底座和发展底蕴,大幅优化了公司的产品品质,奠定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智能化时代,国瓷材料又开始向智造进军,打造无人工厂。
5月27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名单,名单包括了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创新服务机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基地四类。其中,国瓷材料获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是东营市唯一一家入选的制造业企业。
据了解,公司聚焦高端陶瓷材料产业领域,紧紧围绕数字经济这一核心主线,融合智能工厂、研发设计、服务制造等新型业态模式,深化电子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疗材料、新能源材料、精密陶瓷和其他材料六大产业业务关联,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以高端陶瓷材料产业为抓手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公司先后建成国家绿色工厂、山东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营收百亿依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是完成的时点延迟到了2028年。”谈起公司的未来规划,霍希云告诉记者。
国瓷材料成立于2005年4月,于2012年1月登陆创业板。2015年,国瓷材料定下“十年百亿”(2015年至2025年)的发展目标。公司营收持续增长。但自2019年起,公司营收增速开始下滑,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7亿元,同比微增0.16%。
对此,霍希云解释道,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确实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十年百亿”的发展目标;但就目前各个板块的增长预期、多个新增长点的即将爆发,我们对公司高质量发展有充足的信心。
“竹子在前三年,只是深埋地下,往下扎根;但在第四年,它拱出地面,一天就能长出二三十厘米,一年半内就长高到15米以上。”霍希云表示,现在的国瓷材料,就像拱出地面前的竹子,不久的将来就会爆发。
【对话董事长】
国瓷材料张曦:创新是新材料的密码
智能化时代,越来越多领域需要应用陶瓷新材料,而且随着电子产品“轻薄短小”化发展等影响,器件对陶瓷粉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陶瓷新材料领军企业,国瓷材料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专访了国瓷材料创始人、董事长张曦。
上证报:您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怎样的见解和观点?
张曦: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就是创新,“质”就是质量。国瓷材料是一家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公司实现了从钛酸钡单一材料的生产企业到多品类材料领先的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技术创新、质量稳定、国瓷业务系统(CBS)是公司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上证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瓷材料有何作为?
张曦:在技术创新方面,国瓷突破了薄壁直通式载体和高性能颗粒捕捉器技术短板,打破了蜂窝陶瓷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具备核心技术的陶瓷材料、高导热陶瓷基片以及金属化产品等,在低轨卫星和6G通信领域已经被客户大规模采用,成为驱动企业腾飞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在产品质量稳定方面,公司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化、智能数字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检测设备,公司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稳定性,目前东营各厂区实现了MES(工厂执行系统)信息化全覆盖。
以蜂窝陶瓷产品为例,常规人工检测方式存在容易出错、效率低下的问题。现在,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数字赋能,让计算机来解决这一问题,基本消灭了数据孤岛。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全省质量标杆、省级数字化工厂等荣誉。
上证报:在您看来,新质生产力将对企业及行业带来什么改变和影响?
张曦:新时代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企业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产业基石、行业支撑、技术先导,新材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对于新材料行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驱动下的产业模式变迁。但是,中国新材料产业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先进的模式,要结合自己的历史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自己特有的产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竞争优势。
上证报:当前,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存在哪些困难或挑战?
张曦:所谓“危与机并存”,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机遇和挑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突破的,而且越往后发展越艰难。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都要指向技术创新,既要看到当前有难度,也要对未来保持乐观。
比如,在当前愈加严格的环保背景下,对尾气处理系统中蜂窝陶瓷载体、涂覆催化剂等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进一步提升尾气催化材料的应用需求。但蜂窝陶瓷载体全球市场长期由美国、日本的公司垄断,其合计占到了 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挤占他们的份额,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挑战和难度也越来越大,但国瓷材料对此有信心。
上证报:从行业角度,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曦: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产业体系相对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足。我们要以建设现代产业链为抓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高水平推动产业开放合作,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蜂窝陶瓷载体
【记者手记】
“油城”新气象
宽阔的马路伸向远方,两边的树木青翠欲滴,头顶的天空一片蔚蓝。汽车奔驰在国瓷材料总部所在地山东东营,记者对这座“油城”良好的生态环境颇感震惊。
“东营现在可不仅是‘油城’,更是新材料之城。”国瓷材料工作人员笑着说,以国瓷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奋力谱写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
据介绍,1961年,华北第一口油井诞生在东营,奠定了东营30年的发展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的地炼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生死关口,东营的企业开启了从炼油向化工的转型,国瓷材料即诞生于这个背景下。
国瓷材料创始人、董事长张曦2002年从休斯敦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创立了盈泰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后来他敏锐意识到陶瓷新材料的发展机遇,遂创立了国瓷材料。
“国瓷材料是东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缩影和样本。”上述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发布,明确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坚定不移推动“减油增化”。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科技创新,实施优势产业突破、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三大行动”,发展功能陶瓷材料、铜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优势产业链,同时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
从石油到石化,再到高端新材料,“油城”东营实现了产业三级跳,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培育出国瓷材料这样的新材料“高手”。2022年,东营化工产业首次超过炼油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最近三年,东营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9%。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的持续技术和产品创新,更离不开政府打造的积极产业政策和宜商、宜居环境。
来源:上海证券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