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李肃人
畲族从广东、福建一路迁来浙江景宁,跨涧越溪,开山种田,繁衍生息,也从福建闽东带来了当地盛行的道教闾山派信仰。畲族的鬼神观念较强,他们相信闾山法具有强大威力可以祛邪镇煞,所以子孙代代传承闾山法。在禳解灾祸、祈求福佑之外,畲族的师公们还传承着一种极为特别的“拔伤”仪式。与一般的为生者祛除灾病的仪式不同,畲族的“拔伤”仪式是为亡者而做。把亡者从伤病的、不利的状态,过渡到健康、稳定的境地。
摄影 / 张光林
因此,闾山师公往往是村内的精神领袖,掌握着文字、祭祀和祖灵故事,是畲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成为一名畲族闾山师公,需要经历学法、考法、行法诸多过程,其中至为关键的一步是要取得“法名”。景宁畲族的法名有两个系统,分别对应闾山派中的文、武二派。获得文教法名需要“奏名”,获得武教法名则需“醮名”,两种仪式可以统称为“传度奏职”。获得“法名”后的学法人方才正式归入于闾山门下。
摄影 / 李肃人
一般闾山师公都要拜传师、学师、度师,称为“三师”,“传师”为传承法脉的父辈,“学师”是学法时所拜的师父,“度师”是传度奏职时的师父。畲族师公多擅武坛,所以一般以做“醮名”为主。醮名仪式过程繁复,而师公家庭对此事亦极为重视,当作婚姻嫁娶、登科取仕这样的头等大事看待。完整的奏名或醮名仪式要连续举办三昼夜,这是全村的盛会,不仅参加学法仪式的人家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其他邻里乡亲也要过来帮衬。隆重的仪式相当于昭告众人,这位学法人经过传度奏职之后已拥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行法资质,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畲族“法师”。
摄影 / 李肃人
奏名学法作为畲族人获得法师资格最重要的传统仪式,在如今的景宁上寮村、柳杉半岭村、桃山村、吴布村等地还有所留存。这一古老的仪式,经历过长久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畲族信仰文化传承的核心。
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畲族在千百年迁徙中构建出的极具民族特色的神秘精神世界。
- END -
撰文丨俞伦伦
编辑丨宋鹏飞
原文取自《风物中国志·景宁》有增减、改动
图书《风物中国志·景宁》
本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